当前位置:首页 > 岗位职能 > 企业求贤遇阻完善用人机制迫在眉睫

企业求贤遇阻完善用人机制迫在眉睫

时间:2023-05-10 14:56:27

  我们这里需要人贵州部分企业求贤遇阻

  2006年,贵州省普通高校毕业生5.4万人,而全国将有413万大学生加入“找工作”的队伍。严峻的就业形势,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一走出校门便面临失业窘境。

  一方面一些毕业生高喊“饭碗”难寻,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却苦于人才难得,在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的这一人才“悖论”引人深思。

  “跳槽一族”让企业伤透脑筋

  活跃在人才市场上的“跳槽一族”,常常令企业“很受伤”。

  “其中一个,衣服领走了,人却不见来,连招呼都不打一声。另外一个,实习了几天就音讯全无了。这些大学生不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真是让我们头痛。”提起前段时间新招的两名大学生,贵州水城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人事部负责人非常无奈。

  一家全国知名家电企业贵阳分公司的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公司近年来启动了“蓄水池人才培养工程”,每年定期从大学中遴选优秀毕业生,为他们设计一条有针对性的职业发展道路,经过两三年的培养使他们逐步向中层管理层靠拢。然而,身处“蓄水池”的大部分员工因为熬不过考验期纷纷“跳槽”。

  小文在贵阳一家知名药业公司做文员,实习期基本工资就有1500元,羡煞了一起毕业的同窗好友。然而,她转正后不久就向公司递了辞呈。领导不批,她等了几天干脆不辞而别。

  记者调查发现,贵州省内企业人才流失现象普遍。贵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重点轮胎制造厂家和全国520户重点企业之一,该公司为新进人才提供了优厚的待遇和广泛的培训机会,新进厂的技术员工月收入可达1500元以上。但去年刚进厂的一些大学生已经“跳槽”。

  招聘人才让企业疲于奔命

  对于企业而言,人才流失得越多,它必须重新物色的人才也就越多。而这种情况,恰恰给那些年轻人才提供了更多的外流机会。

  持续不断地大量招聘人才,常使企业疲于奔命,甚至效益下滑。贵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蒲告诉记者,公司培养一个核心技术人才的费用最高达百万元以上,而招收过程耗时最长达半年多。

  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人才的巨大作用,而贵州的总体人才现状仍旧是“东边日出西边雨”,一方面是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有的单位却招不到人,或者招到人没几天就被“放鸽子”。

  贵州一家化肥厂人事部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厂是老牌国企,工作环境和工资待遇都有一定局限。近年来尽管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但基本上每年都不能完成招聘任务。今年我们在贵州高校招聘文秘时,应聘者倒是不少,可最后却没人到厂里来。”

  完善用人机制已迫在眉睫

  记者采访几名待业大学生后发现,劳动报酬、集体归属感、个人发展机会等综合因素,决定了他们对企业的满意度。一旦满意度降低到一定程度,他们就会放弃眼前的“奶酪”。用人机制不完善,正是造成企业“损兵折将”、人才外流的主要原因。

  目前,贵州部分企业仍抱着计划经济体制下陈旧的人才理念和用人模式。记者调查了解到,贵州省内许多民营企业在用人机制上存在两大问题:第一,家族式的用人机制存在着排外性,难以吐故纳新。经营者在人、财、物上拥有绝对的权力,以家族观念、个人意志代替了企业管理,有的甚至成为夫妻公司、兄弟姐妹企业。第二,新进人才主人翁地位得不到体现,老板视他们为“打工仔”。

  因此,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用人机制,已经迫在眉睫。

  如今,贵州一些企业通过不断完善用人机制,已经初步控制住了人才外流的局面。贵州建工集团总公司建立了一套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打破论资排辈的用人传统,在企业内部推行干部挂职制度。还采取干部交流、竞争上岗、轮岗锻炼、送出国外、省外培训等方式,为企业培养了100多名后备人才,有效地解决了因为人才大量外流而出现“断层”的难题。

  贵州民族学院社会学教授何彪表示,企业应该关心、爱护、尊重大学生。“有的企业把大学生招进去了以后,视其为廉价劳动力。有些单位只给大学生一些不成‘气候’的工作,或者给了他们一份工作后就不管不问,对做出来的成果不满意就大发牢骚。大学生得不到应得的尊重,早晚会选择离开。”

  对于大学毕业生,何教授也提出了几个建议:首先,刚毕业的大学生应该给自己准确定位,理性地看待自己所学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差距。其次,不能功利心太强,总是考虑报酬问题。在保证基本生活的前提下,大学生更多的是要考虑学本领。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以后,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有能力就不怕工资不涨。另外,必须有敬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