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发展 > 女性什么阶段适合跳槽

女性什么阶段适合跳槽

时间:2023-05-18 23:00:13

  跳槽之前的三思

  一思:追问自己的内心——我想要什么?我想达成什么样的人生目标?我的目标与现状是否匹配?在职业中我追求什么?我的职业价值观是什么?

  二思:目前工作带来的价值及产生的问题是什么?通过自己评估,你目前的职业情况是否能够在未来实现你的目标?

  三思:跳槽、卧槽的短期、长期收益各是什么?别的地方有没有能让你达成目标的机会?

  作为职场的一员,考虑到前途、责任和压力,我们不能意气用事,用随意跳槽来解决问题,但遇到那些并非个人之力可以改变的情境,或者职场中遇到危机的时候,也是带来机会的时候。“危机”,本身就有危险之中包含了机会的意思,这个词在西方也很知名,让西方人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神秘与精深。即使你做了最充分的跳槽准备,也不能保证你跳槽一定成功;即使卧槽把牢底坐穿,也不一定会收获职业价值。

  当断则断,“树挪死,人挪活”,跳槽本来也是职场的游戏规则之一。

  年龄和跳槽

  25~30岁的职业目标——在工作中独当一面

  25~30岁是职业建立期和积累期,在我国,这一年龄段是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阶段的人已经告别了年少的轻狂,精力充沛,在工作中能吃苦耐劳、能长期外派;家庭的负担较小,交友活跃,因而容易积累人脉;同时,这一年龄段的人是创新思维最为活跃、好动脑筋、创造欲最旺盛的时期。

  25~30岁这个年龄段成功欲望最强烈,人生的压力也最大,离开了父母,首先要财务独立,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其次要恋爱、结婚、生育、负担家庭开支,一生中最重要的各种抉择、最花钱的各种事情(除了看病)都正好扎堆在这一时期。因而,这一时期也是职业生涯中干得最苦最累的几年,是付出多、得到少的时期,是播种期。

  这一年龄段的末段,即30岁的时候,个人往往会迎来一个职业危机期。借用孔子的话说,就是要“三十而立”。进入25岁的时候开始考虑如何才能“立”,到了30岁,觉得自己还没有“立”起来的人,通常会考虑跳槽,甚至转行。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研究院的施恩教授,专门从事组织心理学及职业生涯研究,也把30、40、50、60这样的整数年龄看做是职业生涯的重要里程碑。他认为,在25~30岁的年龄段,个体已经度过职场的实习期,开始成为正式的组织成员,被社会、企业所接受,逐渐开始承担更大的责任。因此,在这一年龄段,个体的工作应该进入一个较稳定的时期,尽量降低跳槽的频率。在一家企业工作 1~2年就跳槽的这种情况对人这一阶段的成长伤害很大,频繁跳槽不利于在个体与企业之间建立起信任与承诺关系,得不到信任,就得不到上司的工作授权,不能够独当一面。因为得不到更多的重要工作机会,从而也不能进一步锻炼自己、提升自己的工作技能以及职业空间。

  这一年龄段的“老跳”们,很容易使自己的职业成长陷入停滞,职业发展空间被限制,俗话叫“稳不住窝”。

  案例“优秀员工也不能承受的跳槽之累”中的范文波,就是典型的跳槽依赖症。即使是一个优秀的人,也无法避免跳槽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使职业发展受挫,因为每一次的跳槽都会使个体积累的职业能量流失一部分。

  处于这一年龄段的人,如果要跳槽,最好能在目前的单位工作3年以上,以积累经验、人脉、资历,使自己的能量上升到高一级的职业平台上,有更高的视野,有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1.积累人脉,建立自己的个人品牌?多参加同业公会、协会的活动,增加自己在业内的知名度。现在人很难在同一个工作单位从一而终,因而要注重个人品牌的建立。如果自己没有什么闪光点,公司不会花大价钱雇一个没有名气的员工;如果个人品牌的诚信有问题,曾有让公司蒙受损失的经历,新公司则更不敢用了。

  2.要有代表作品?注意积累能够代表自己成绩的作品,不管是解决方案还是业绩数据,都可以证明你的实力。让自己被别人认识,是跳槽时谈判的重要筹码。

  总之,25~30岁这个年龄段的职业成功标准是:在工作中独当一面,广泛积累资源。

  30岁的女性

  专门辟一节写女性,是因为女性有自己特殊的人生任务:生育。当男性为“三十而立”得意或失意的时候,女性却不得不面对这个人生必须要迈过的“坎”。

  调查表明:北京市女性的平均生育年龄为29 岁,全市每100个育龄妇女总计只生育了68个子女。据招聘网站的抽样调查,30岁以下的求职者中已经生育的不到一半。这些数据说明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大量的育龄女性并没有生育。在这一时期,女性要完成事业与生育的双重任务。

  30岁的女性,即使已经生育,孩子也非常小,正是最需要妈妈的时候。女性面临这样一个非常实际而又难以平衡的抉择:是自己亲自伴随着宝宝成长,还是把孩子交给老人、保姆或幼儿园?

  无论是生育、养育还是工作,在女性到了30岁的时候,都会变得迫不及待。既要完成工作任务,又要养儿育女。对她来说,这两件事的任何一件,要做好它,都非常艰巨,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如何才能两全其美呢?不能两全其美的时候又该如何选择,如何分配自己的时间呢?

  这些艰难而重要的人生抉择,无论是选择暂缓事业发展,在家相夫教子,还是以学业、事业优先,把孩子和家庭的需要再放一放,都无可厚非。只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若干年后,不要吃后悔药、“30岁以前不要怕,30岁以后不要悔 ”。不怕,就是要有勇气,做最想做的事;不悔,就是说,既然是自己的选择,任何结果都要接受。

  30~35岁的职业目标——形成自己的职业模式与个人风格

  30~35岁是职业的定型期。在已有前期积累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职业模式,掌握本行业、本岗位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并形成自己的一套运作体系。30岁之前,可以不断尝试、改变,30~35岁,就要明确地建立有个人风格的职业模式。无论从事什么样职业,都要有自己的独特理解与运用,构成自己的独特价值,不可替代。也就是说,这一阶段之前,要选定一个行业或者领域,掌握其基本技能,并占有其中的一些资源;到了这一阶段,就要在此基础上开始创新了。

  据调查数据显示:跳槽频繁的“白领”年龄主要集中在25~35 岁,处于这一年龄段的白领中,超过一半以上的人频繁地换工作;而“25岁以下”年龄段频繁跳槽的不到四成,比例为34.98%。也就是说,35岁以下频繁跳槽的人,已超过九成。这个数字是触目惊心的。

  许多企业的招聘条件中都规定,应聘者年龄不超过35岁,参考上面的调查数据,看来这个年龄的划分也不完全是企业的主观臆断,是有调研数据支持的一种判断。

  如果将35岁定义为职业的分水岭,可以看到,职业个体开始分化,要么能够利用积累起来的职业能量,跃上一个新的职业发展台阶;要么就停滞在目前的职业阶梯上,一直到退休。35岁之前如果不能跻身高级管理层,职业发展空间就会受到相当大的限制,因为只有高级管理层才不受年龄限制;要么不进反退,自己无心无力继续往上走,随波逐流,向下沉淀。

  当然“35岁分水岭”这一概念是一个群体调研的结果,拿这个数据来简单地对应职业个体是不科学的。因为我们看到,35岁以后成功的人也大有人在,但这一概念至少提示我们,尤其是35岁以下的人士,应该对这一结果引起足够的重视,把 35岁作为自己职业规划的重要参考年龄。

  这一阶段,最需要的是在特定领域里深耕细作,而不是频繁跳槽,“煮夹生饭”。这一阶段,最关键的是通过转变自己,营造一个相对自主的工作环境,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实践自己的想法,而不能轻率地转换工作环境,然后在新环境中面对老问题。

  加入一个新的公司,总会经历一个磨合期,一般情况下,大概要持续3年。第1年里,个体与工作环境都会用以往的知识经验、工作方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产生一种新鲜感,激发出工作创造性,个人和企业都会收获创新的思维与工作方法。1 年以后,新鲜感消失了,个体与企业进入到最佳配合期,也是个人在企业中最能发挥作用的时期,业务熟练,环境熟悉,干劲也足,个人对企业的贡献最大,这段时间一般会有2年左右。也就是说,在一个企业工作的头3年,个体的创造力上升,对企业的贡献最大,自身的收获也最大。

  3年之后,双方的创造力就处于一个稳定期。如果个体职位没有调整,企业也没有大的发展,新的经营模式尚未建立,那么个体与企业的创造力都将在低水平上徘徊不前。如果稳定2年后还没有突破与变化,也就是一个人在一个企业的固定岗位上工作5年后,个体就应该考虑寻找职业发展的突破口,可以用调岗、跳槽和进修等方式来为工作引入新的变化和新的内容。

  30~35岁这个年龄段的职业成功标准,就是形成自己的职业模式与个人风格。处于这一年龄段的人,如果要跳槽,最好已经在目前的公司工作了3~5年,确实没有发展空间之后再作出这一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