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职场充电 >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怎么设计_我用残损的手掌优秀教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怎么设计_我用残损的手掌优秀教案

时间:2023-05-18 23:00:13

  戴望舒是著名的“雨巷”诗人,十分注重诗的音乐美,这首《我用残损的手掌》同样也体现着他对诗歌韵律的追求,因此,教学可从“朗读”切入。下面小编整理了我用残损的手掌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我用残损的手掌优秀教案一

  【实用教案】

  〖创意说明〗

  充分朗读之后,“个性解读”──“多角评析”──“自主链接”,分层推进,由发现诗的美,到评价诗的美,再到发现更多的美,学生能力呈螺旋式上升。

  〖教学步骤〗

  一、充分朗读

  1、第一遍,教师教读,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

  2、第二遍,师生合读,读出诗的层次。

  第一层(师读),“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第二层(男生读),“这一角已变成灰烬”到“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第三层(女生读),到结束。

  3、第三遍,配乐朗读,读出诗的感情色彩:

  描写沦陷区的一节,读得凄楚忧愤;描写解放区的一节,读得明朗温馨。

  二、个性感受

  1、诗人描写“摸索”时手掌的感受,细腻而又真切:在想像中描画了祖国的现状,感受着沦陷区人民生活的苦难,倾吐着对祖亲的赤诚。请闭上眼睛静静聆听,选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生活的苦难,倾吐着对祖亲的赤诚。请闭上眼睛静静聆听,画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2、由手掌的触觉联开去,从所见、所听、所闻、所感等多种角度来描述自己的感受。

  如“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一句可以这样描述:我把手伸进水中,河水冰凉冰凉。昔日那锦幛似的鲜花,在炮火中枝残叶败;那嫩柳枝发散出来的清香,被浓浓的血腥味笼罩。水中的荇藻啊,好似挂在我心头的挽幛!

  “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祖国的长白山上,雪峰兀立,寒气彻骨,似一把把利剑,刺痛着我的心!因为我看到侵略者的铁蹄正在我的祖国肆意践踏!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岭南,这四季如春的地方,闻不到花香,听不到鸟语,满山都是荒凉、满眼都是废墟,听到的只有百姓那愁苦的哀叹、那愤怒的呼喊。

  “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南海上,一片死寂。荒凉的渔村里,只有残留的破旧的渔网和白森森的鱼骨;偶尔有人在村里走动,他们面容憔悴、衣衫破旧。我恨!不是因为侵略者强占了我们的国土,人民怎会是这般模样?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那么柔软、那么亲切、那么令人依恋!这土地是美好的、温暖的;是令人向往的、无比香甜的。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地,是美丽的地!

  3、学生交流。

  三、多角评析

  自选角度,评析文章。用“我发现________”说话。学生的发言可能有:

  1、我发现文章在构思上用了“一线串珠”的手法,即用“手掌的感受”这一线索将全诗贯穿起来,所以文章描写的对象虽多,但一点也不觉得芜杂。

  2、我发现文章运用了前后对比的手法。在写沦陷区时,诗句中流露出忧愤;而在抒写解放区时,情绪却陡然变化,变得热切,充满了憧憬。

  3、我发现文章语言上很有特点。诗人选用了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来描写解放区,而用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来描写沦陷区,很好地表达了情感。

  4、我发现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很巧妙,他用具体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使得抽象的心绪变得具体可感。

  5、我发现诗歌前后部分写法不同,有一种摇曳多姿的美。前半部分写沦陷区采用的是实写,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画面缀连;而后半部分对解放区侧重于写意,充满了抒情意味。

  6、我发现整首诗歌都是在诗人的想像中完成的,因此,诗歌的意境既有现实的真实性,又具备超现实的广阔性,两者水乳交融、巧妙和谐。

  ……

  四、自主链接

  请你根据自己的积累,为本课学习资料库添加相关内容。

  点拨:

  添加的内容可以有:

  《我用残损的手掌》的名家朗读,《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的音画欣赏,戴望舒的同期作品《狱中题壁》;“戴望舒与中国现代诗”,戴望舒《论诗零札》摘录,杜衡《望舒诗论》,张新《戴望舒:一个边缘文化型诗人》……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

  从语言的角度学习诗歌,不仅能从一个别致的角度领略到诗的美,而且有助于培养语感,提升语言鉴赏力。

  〖教学步骤〗

  一、自主发现

  1、要求学生从语言的角度阅读课文、发现课文。

  2、教师示范:

  从词语的搭配来看,作者很善于用修饰语来表达情感,如用“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来写沦陷区,传达出一种忧愤悲苦之情。

  3、学生交流:

  从动词的选用来看,作者用语富于变化,如“触到”“滑出”“蘸着”“沾”“轻抚”“贴”等词紧紧扣住“摸索”二字,文章思路清晰明了。

  从形容词的使用来看,因为作者的主观情感蕴含其间,所以既形象又含蓄。如“残损”一词来修饰手掌,既是写实,点明作者在狱中遭受了非人的折磨;又如一面旗帜,宣告着诗人的坚贞不屈。

  从比喻句来看,既新颖贴切,又启人联想。如“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掌中乳”,通过人类共通的情感经验调动读者的联想,形象感受到对如恋人般美好、如母亲般亲切的解放区的向往之情。又如“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亦是如此。

  从句式来看,作者在写解放区时多用短句,活泼、跳跃,以表现解放区的生机和活力、明朗和幸福,如“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从韵脚来看,有时是四行押一个韵,有时是两行押一个韵,既和全诗的情绪流变一致,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的节奏。

  ……

  二、一点聚焦

  1、确定品析重点:诗歌中的修饰语。

  2、学生自选一句,品析诗中修饰语。

  3、学生交流,内容可以如下: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嶂,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一句,用“锦嶂”来比喻百花争艳的美景,用“奇异”来形容柳枝的芳香,洋溢着喜爱、赞美之情,反衬出对祖国遭受到灾难的哀痛之情。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拟人手法,用“寂寞”来表现祖国遭受日寇蹂躏后荒凉衰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一句,描写诗人轻抚解放区时的内心感受,诗人用了两个比喻。“恋人”“柔”,传达出一种纯净而美好情愫;“婴孩”“手中”写出了解放区的亲切和令人依恋的,十分贴切地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依恋和挚爱之情。

  ……

  4、教师小结:

  诗中的修饰语给诗歌涂上了“冷”和“暖”两种色调,形成了对比,很好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感。

  三、理解背诵

  根据诗人情感的流动,边想像边背诵,力争最短时间内背下来。

  我用残损的手掌优秀教案二

  教学目标:

  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熟读)诗歌。

  2.学习品味诗歌中的具体形象,理解作者通过形象化的手法(意象)来抒情的特点。

  3.通过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运用形象化手法来抒情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屏 戴望舒图片)戴望舒与徐志摩、郁达夫、邵洵美被誉为民国时期“四大才子”,可见其卓尔不群的才气。戴望舒之才在于其天才的印象派现代诗,他的一首《雨巷》广为传颂,曾经醉倒过亿万中国人的心,成为现代诗坛上不朽的力作,叶圣陶先生曾经这样高度评价《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1942年,,被日本宪兵逮捕。在阴暗潮湿的地牢里,诗人被毒刑拷打致残,他抚摩着被日本侵略者践踏的寸寸国土,满怀着无限的忧愤与对新中国的热望写下了一首著名的现代诗《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师板书)。

  问:作者是谁?

  生:戴望舒。(找一生写在黑板上,其余的同学写两遍)

  二、预习展示

  师:老师想看看大家的预习情况。(屏)

  (一)、正确读出下列词语

  残损 灰烬 锦幛 荇藻 蓬蒿 蝼蚁 憔悴 蘸着 掠过

  将自己认为还不会写的字写几遍。

  (二)、解释下列词语

  1、残损: 2、灰烬: 3、蓬蒿: 4、憔悴:

  (三)、这是一首 (表达方式)诗,作者是现代诗人 。

  (四)、通过预习你有什么疑问或是能提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分小组讨论问题。

  生:提问题。

  师相机板书,并在后面打一个问号,以提醒不忘。(预设:可能是有关于写作背景,有关于诗句的问题)

  大家提的这些问题不错,说明都能认真思考,主动发现问题,这是最难能可贵的。

  三、读诗歌

  要学习诗歌,第一步是要朗读好。朗读诗歌就要把握诗歌的节奏、语气、语调、重音等,(当然关于这些,我们不可能在一节课内都研究好)。

  一般来说,在诗句中起主要作用的词语要重读;要通过恰切的语气、语调来读诗歌,最重要的是要把握诗歌的情感。古人云:“诗言志。”白居易说:“诗,根情。”都是说诗歌是用来抒发作者的情感的。通过你的预习,你发现本首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结合预习任务四)

  生:对日寇极端的痛恨,对国土沦陷,沦为殖民地的忧愤。——痛楚忧愤。

  生:对祖国(中国)真挚炽热的爱,坚信祖国必胜的信念,热烈盼望祖国和平统一。

  师:相机板书 忧愤 挚爱 (或其它相近的词语)因此我们在读课文时一定要读出这种感情。

  教师范读一遍课文。(配乐《大漠敦煌》伴奏)

  生自由朗读诗歌。

  下面我找一名同学来读课文。(可推荐一名同学来读,配乐朗读)。

  生评价朗读情况。

  四、悟诗意

  为了更好地读好本诗,首先要理解全诗的大意。思考:

  (结合预习任务三)

  1.作者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到哪些地方?(整体感知)

  生答:这一角 那一角

  (1)这一片湖——我的家乡 (2)长白山的雪峰(3)黄河(4)江南(5)岭南(6)南海

  (7)那辽远的一角

  2.师:通过读诗歌的这些语句,你有什么发现吗?除了先写了自己的家乡以外,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生:基本上是按照中国的土地由北向南的顺序来写的。

  师:你知道“那辽远的一角”是指哪里吗?

  生:未被日寇侵略的地区或者指我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已经解放的地区,即解放区。

  师:那么,前面所写到的这些“这一角,那一角”指什么?

  生:沦陷区。(生记下来)

  师:请大家快速把本诗划分为两部分。

  生:一类写沦陷区,另一类写解放区。

  3.师:作者写这些富有代表性的地域各是通过哪种具体的事物来抒发感情的?

  生:

  师:诗人在创作文学作品的时候,要借助于具体的事物。能表达作者的情感,表现出诗人抽象心绪的具体形象,在诗歌中叫意象。诗人就是通过在一连串的意象来抒发内心的情感的。

  五、品诗情

  为了更好地感受作者的情感,我们还要抓住诗歌的语言文字,看看作者是怎样来抒发感情的。

  师:刚才我们明确了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两种情感,理解了诗歌的大意。下面请大家仔细研读诗歌,找出最能体现作者“忧愤、义愤、愤慨”的诗句,并说一说是怎样表现出这种情感的?

  生找出。

  生说:(预设)

  (1)“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灰烬”、“血和泥”是对沦陷区人民惨遭蹂躏,遭受深重苦难的写照。这里是总写,重点与生商量这句话该如何读出忧愤之情,教师可以做个示范,让生反复读)

  (2)“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商量怎样读,要读出义愤,同时要读出内心对新中国无限地希望与向往、憧憬之情)

  找两位同学反复朗读,力求读出情感、读出情味。

  那么作者的这种忧愤之情是怎样表现出的?

  生:通过两个恰切的比喻句。“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

  师:我们不难想到日寇铁蹄下沦陷区的人们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啊?

  生:“牲口一样,蝼蚁一样”,人如动物一样,生命没有尊严,任人践踏,地位低贱,被奴役,被驱使。

  师:所以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内心极度的愤慨,对没有奴役与压迫的生活的向往。

  (3)、还有哪句诗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生:“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师:这句话该怎样读?如果换成“这一片湖是我的家乡”好不好,为什么?

  生:不好。“该”字表现了作者不敢相信自己的家乡已经变成这个破败的样子,要读出“吃惊,失望和对敌人的愤慨”之情来。

  找几名同学反复试着读,力求读出情感。

  (4)、师:那么,日寇没有入侵时,我的家乡的时候又是怎样的呢?

  生:“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师:这几句诗写得好不好啊?好在哪里?

  生:通过写家乡的繁花似锦,折断的柳枝发出的芬芳,运用视觉、嗅觉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这种热爱也正是作者对祖国的热爱。

  指导学生朗读,要读得温柔,突出一种美感,为自己的家乡而自豪。西湖自古被誉为人间天堂——“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北宋的苏轼曾经这样写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这段描写非常细腻,就像是细节描写一样,颇能打动我们的心扉,作者一定闻过家乡的“折断的嫩柳枝的芬芳”,有了这种切身的体验,才能写出如此的神来之笔。

  老师读到这句诗时联想到陆游的词《卜算子 咏梅》中的一句:“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虽然所写的事物有所不同,情感不同,但是诗歌在写法上却有着相似之处。

  同样这里也用两个形象化的事物,即意象表现了作者对于家乡的热爱之情。

  (5)、后面还有一处“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你觉得这句诗好吗?

  生:好。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遭受蹂躏、侵略的国土岭南的苦难与不幸,人们在这种情况下当然无心来赏花,花儿只能寂寞地憔悴。

  师:“寂寞”与“憔悴”都是运用的拟人手法,这里通过花儿的憔悴写出了人民所遭受的不幸,写出了日寇铁蹄下沦陷区的荒凉与衰败,。读到此处,内心会顿然生起一丝痛楚。要把这种痛楚表现出来。

  找生试着读一读。(如有时间可以反复来读)

  (6)、看后一部分内容。请你找出表达内心充满希望,对祖国挚爱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

  生:“只有那辽远的一角------那里,永恒的中国!”

  师:同学们发现了吗,为了表现对祖国的挚爱之情,这里面的用词例如“温暖,明朗,坚固,蓬勃生春,太阳,春------”有什么特点?

  生:是积极的、暖色调的,有很多是褒义词。

  师:那么在前一部分中写沦陷区时的那些用词有什么特点?

  生:是消极的、冷色调的。

  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生:更好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爱与恨。

  六、知诗人(屏)

  《雨巷》使他一夜成名。1928年8月,23岁的戴望舒创作的格律诗《雨巷》在《小说月报》发表。诗中写道:“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叶圣陶在编发这首诗时,称许他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洋溢着革命气息的留学生涯。1935年春天,30岁的戴望舒在法国留学。他用心创作,力求思想的进步,为国人翻译了《俄罗斯革命中的诗人们》。戴望舒积极参加了法国和西班牙的一些反法西斯游行,被学校开除,于是便启程回国。

  无私无畏坚持抗日宣传。抗日战争爆发后,戴望舒转至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并且创办了《耕耘》杂志。。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1941年底因宣传革命被捕入狱。

  在狱中我们的诗人面对敌人的拷打依然毫不屈服,依然拿起笔来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的民族气节。

  在狱中戴望舒还写过一首《狱中题壁》:

  如果我死在这里,

  朋友啊,不要悲伤,

  我会永远地生存

  在你们的心上。

  你们之中的一个死了,

  在日本占领的地牢里,

  他怀着的深深仇恨,

  你们应该永远地记忆。

  当你们回来,

  从泥土掘起他伤损的肢体,

  用你们胜利的欢呼,

  把他的灵魂高高扬起。

  然后把他的白骨放在山峰,

  曝着太阳,沐着飘风:

  在那暗黑潮湿的土牢,

  这曾是他惟一的美梦。

  让我们向一个高贵不屈而浪漫的灵魂致敬!

  七、系统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请你向大家总结一下。

  八、当堂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