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职场充电 > 2017科学扶贫精准扶贫论文

2017科学扶贫精准扶贫论文

时间:2023-05-18 23:00:13

  哪里有2017科学扶贫精准扶贫论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7科学扶贫精准扶贫论文的文章,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哦!

  2017科学扶贫精准扶贫论文【1】

  一、民族地区贫困的多维特征

  (一)历史性

  民族地区的贫困并不是一个新话题,而是一个老问题。通常人们将少数民族地区与革命老区、边疆地区、贫穷地区统称为“老、少、边、穷”地区。从所处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来看,民族地区大多地处边疆,且大多数属于高原地区、沙漠地区、干旱地区,气候恶劣多变,自然灾害频发,有相当一部分面积并不适合人类生存。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在阶级社会中,民族地区的剥削、压迫和不平等极其深重,民族地区获得的平等发展机会比其他地区“来的更晚一些”。因此,民族地区的贫困不是近期形成的,也不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出现的,民族地区的贫困是一个历史性问题,根深蒂固,而且是代际传承的。正像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拉格纳?纳克斯提出的发展中国家“贫困的恶性循环”理论一样,民族地区的贫困也存在着“收入低―储蓄水平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低”和“收入低―投资引诱不足―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收入低”的恶性循环。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确立了、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工作基本原则,和国家对民族地区进行大力扶贫攻坚,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非常大的进步,贫困“顽疾”有所改善。但到目前为止,民族地区依然还是短板,在“十三五”期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复杂性

  生态性贫困,民族地区受自然环境的约束,大都生态脆弱,自然生产力水平低下,农牧业生产结构单一,而且大部分都实行粗放式经营,农牧民靠天吃饭,每遇灾年,便一贫如洗。关于制度性贫困,新制度学派代表人物缪尔达尔曾提出,制度是造成贫困的重要原因。“制度性贫困是指具有正常的学习和劳动能力,但由于后天教育不足、身份限制、政策缺陷和风俗陋习等制度缺陷方面原因而出现的贫困,且具有代际转移特征,但这种可通过制度设计和公共政策消除。”[1]我国并未实现全国统一的标准化、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质量差、数量少、水平低下,基础教育和基本医疗卫生落后,社会保障覆盖不足,农牧民的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受到限制,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生存、生活处境,走出贫困受到阻碍。经济性贫困,主要表现为贫困农牧民收入水平低下,甚至不能维持基本的生存型需求,更谈不上发展型需求。社会性贫困主要表现为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基础薄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在贫困地区,师资力量匮乏、医疗卫生设施和经费投入不足。优抚、救济、养老保险等制度不健全,严重阻碍了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文化性贫困主要表现为贫困农牧民受教育水平低,思想观念落后,知识技能匮乏,劳动生产率低,缺乏创新、创业意识,发展受到自身水平的束缚,而且,有很大一部分农牧民固守 “输血式”扶贫观念,缺乏“造血式”脱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脆弱性

  脆弱性这个概念来源于生态学,主要是用来衡量某地区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和自身的稳定性。贫困的脆弱性主要是指贫困地区贫困主体面临风险冲击的可能性以及应对风

兰州市安全教育平台

  险冲击的能力。由于多种原因,民族地区面临的风险冲击特别多,抵御风险冲击的能力非常有限,可以说,与其他地区相比,贫困的民族地区是不堪一击的。首先,民族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自然风险、疾病风险频发。其次,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严重缺失,贫困人口缺乏有效的自生能力,“造血”功能不足。再次,民族地区在以往的减贫实践中,大部分是以上级转移支付为主的“输血式”扶贫,“输血式”扶贫本身具有短期性特点,且大多数都演变成为“催肥式”的扶贫,为完成短期任务而“拔苗助长”,不但治标不治本,易返贫,而且返贫后新出现的贫困会更深。

  (四)敏感性

,民族地区是极为敏感的地区。我国是典型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和国家民族工作的基本原则,各民族应“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但由于多种原因,,我国各民族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上的差距一直存在,民族地区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这种现状如果不能得到缓解或继续恶化,容易使少数民族群体产生对社会、对国家的不满情绪,这对于国家地缘安全极为不利。

  二、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

  (一)将提供标准化、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纳入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框架

  基本公共服务与贫困负相关,即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越高,贫困程度或贫困发生率越低,反之亦然。“获得良好的公共服务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缺乏公共服务会导致可行能力不足 因而更容易陷入贫困。让贫困地区的人口普遍享有基本公共服务,不仅可以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水平和未来发展的基本需求,而且能通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增强贫困人口改变弱势地位的能力,减少贫困代际转移现象发生。”[2]因此,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要以实施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为要领,加大财政资金对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倾斜力度,着力改善地区基础教育质量、基本医疗卫生条件和社会保障制度,增强、保障和实现民族地区贫困居民的发展权力、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让民族地区获得有持久生命力的“造血式”发展,而非维持一时之需的“输血式”发展。

  (二)将贫困主体置于精准扶贫工作的主体位置,充分引入民主协商对话机制

  大部分学术观点认为,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谁来扶谁是主体。其实,从另一角度讲,谁来扶其实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贫困主体怎样去完成脱贫的任务。民族地区贫困的致因及表现非常复杂,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模式也不应该“上下一盘棋”。协商是一种民主素养,“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穿了才知道。”在精准扶贫工作“怎么扶”这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上,应该将贫困主()体放在主要位置上,引入民主协商对话机制,调动贫困地区、贫困户及贫困人口的积极主动性,让贫困主体充分表达诉求,广泛深入参与讨论,结合贫困地区、贫困户及贫困人口自身的实际,开出有针对性、有可行性、有效性的“方子”。如此,才能让精准扶贫扶到点上、持到根上,贫困群众才能真正得到实惠。

  (三)将精准扶贫工作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让民族地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精准扶贫工作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而且两者之间有着极大的关联性和契合性。生态脆弱是民族地区贫困的重要致因,而且越是贫困的地区,对生态的依存度越高。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如果牺牲生态利益,结果只能是雪上加霜,永远走不出贫困。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要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重要原则,加强与生态环境相关联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以绿色生态产业为重点的产业开发,加大以生态环保为核心的科技兴农兴牧力度,探索精准扶贫工作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之路。

  2017科学扶贫精准扶贫论文【2】

  扶贫开发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人民福祉,事关巩固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我国国际形象。的以来,我们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11月27日至28日,,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一系列时间点的重大决策,、信心和决心。

  1精准扶贫工作目标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八届五中全会对扶贫工作提出了三个具体的目标:一是按照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脱贫;二是贫困县全部脱帽;三是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具体地说就是要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这是和政府对7000多万贫困人口的庄严承诺。

  从2015年到2020年,要在5年多时间减贫7000多万人,意味着每年要减贫1170万人,平均每月减贫100万人。要完成这一目标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这既是一道世界性难题,更是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考验。

  2寻找差距补齐短板

  找准方位才能把握航向,主动作为才能克难前行。面对当前的扶贫工作形势,采用常规思路和办法、按部就班推进难以完成任务,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2.,着力补齐认识短板

  要做好扶贫工作,笔者认为在思想认识上要做到“两要三不”:

  时间上要推进,要有争分夺秒的紧迫感,扶贫攻坚,刻不容缓,不能懈怠。古人言:“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精准扶贫时间已经确定,我们要纳入议事日程,确保在规定时间完成脱贫任务;思想上要扶志,贫困地区发展既要政策扶持,也要靠内生动力。不论造成贫困有何种直接原因,精神贫困始终是主观上的首要根源。精神贫困首先体现在缺乏脱贫致富的勇气、信心等主观意愿。树立脱贫信心、营造脱贫环境,帮助贫困群体充分认识到自身优势以及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拿出敢想敢干的毅力和决心,在精神上与贫困绝缘。我们要从思想上和根本上帮助贫困户摆脱贫困,让他们树立生活信心,有一技之长作为脱贫的“加速器”。

  扶贫攻坚不走马观花。我们应当认识到,扶贫工作是雪中送炭,既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更需要真情实感的倾注;贫困群众更需要关心、关爱。扶贫攻坚不急攻近利。在扶贫工作中,既要迈开步子,想出点子,也不能只顾眼前,要放眼未来。既保持生态环境不破坏,又能让农民安居乐业,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扶贫攻坚不水中捞月。扶贫的要义是全面脱贫,不能只考虑关键中的少数,要考虑少数中的关键。

  2.2对照脱贫目标找差距,着力补齐能力短板

  脱贫攻坚的大政方针已定,关键在于落实,精准施策,方能取得实效。

  (1)做好生产发展工作,帮助贫困群众“换穷业”。很多贫困地区有特色优势资源,但“养在深闺人未识”。思路一变天地宽。要抢抓消费升级、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带来的新机遇,利用现代科技、互联网思维和信息技术,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殖业、生态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引导贫困群众创新创业,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特色发展的新路子。

  (2)做好教育培训工作,帮助贫困群众“拔穷根”。一些贫困地区还存在“读书无用论”的观点。对文化教育的忽视不仅降低了贫困群众脱贫能力,还会导致贫困代际传递。教育扶智关键是要让贫困人口公平享受公共教育资源,不能让贫困地区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想方设法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落实贫困地区特设教师岗位计划,实施贫困县教育培训项目,完善教育信息网络,开设网上课堂,落实高校招生贫困地区专项计划、贫困家庭子女到大中城市接受免费职业教育政策。

  2.3对照“三严三实”找差距,着力补齐作风短板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一项非常精细的工作,来不得半点虚招,容不得丝毫马虎。要践行“三严三实”要求,把严与实体现在脱贫攻坚的每一个环节,突出“准、实、严”。

  “准”即“精准”。这体现在识别和施策两个环节,扶真贫必先识真贫。江西省于都县探索出“四议一公开”办法,经过员干部提议、村两委商议、村员大会审议、村民会议决议和评议结果公开的程序,把谁是贫困人口搞清楚。精准施策就是精准分析贫困原因和贫困户需求,精准制定扶贫规划、拟定扶贫政策,确保脱贫攻坚措施精准对路。

  “实”即责任要实、措施要实。坚决落实一把手的政治责任、贫困县的主体责任、部门的行业责任,形成有效运转的责任体系,只要有一人不脱贫就不放手。,制定地方实施细则,出台配套措施,推动决策部署方案化、具体化,不搞大而化之、大水漫灌。细化扶贫项目前期调研工作,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结合地方实际,确保项目建成后能发挥实实在在的效益。

  “严”即考核结账要严、工作督办要严、工作纪律要严。严格考核程序和标准,加强对脱贫绩效的社会监督,责任要精准到人,扶贫攻坚工作中,从签责任状,到具体的工作明确,都要责任到人,立下军令状,加大扶贫工作中违法违纪案件查处力度。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中华民族为解决温饱问题、为实现小康生活,已经奋斗了上千年。如今,号角吹响,决胜在即,,亿万中国人民向着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乘风破浪、奋勇前行,美好的图景即将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