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职场法规 > 德育论文怎么写_德育论文范文

德育论文怎么写_德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5-10 14:56:27

  学校德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障,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德育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德育论文范文一:《浅谈高中语文德育教育》

  摘 要:情感是人对外界事物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教学也是一种师生情感互动的表现,所以在教育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可以使教学效果得到提高,同时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形成健康的思想和情感,成长为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教材、活动、意义

  学校德育承担着塑造青年人格的历史使命。如何能把思想品德教育艺术地融入教学过程中,使受教育者德智相长,语文教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高中阶段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深入挖掘教材,把握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在语文知识技能的教学中。我们经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中。这句话同样适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离不开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本身就是一部活的德育教材。再者,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挖掘教材中隐含的德育因素,把它渗透给学生,从而完成对学生的德育。

  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索。应该在充分研究教材。把握作品内容的基础上=,侧重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关爱他人、热爱大自然。以及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等人生态度方面的教育。如在进行《沁园春・长沙》的教学时。教师应在引导学生体会诗歌壮阔意境,感受伟人博大胸怀的基础上,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积极进取、奋发有为。

  如七年级第一单元是人生问题面面观,既谈理想,又谈奋斗;既写艰难历程,又写成功经验;既有痛苦,又有乐趣。落实到具体课文,在《山的那边》写通往理想之路,要翻越无数座山,要不怕艰苦跋涉;《走一步再走一步》通过意见小事刻写如何面对困难,是成功的经验之谈;《生命、生命》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对生命的严肃思考;《紫藤萝瀑布》触景生情、富于哲理,写人在遇到不幸时要豁达、乐观、积极、进取。七年级新生入学,是他们人生道路上新的起点,这正是教师教育学生怎样从容地面对未来,准确地把握人生的好时机。因此,教学本单元是,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去挖掘课文主题,联系实际感悟生活,从而树立真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方法与艺术性探索。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注意和兼顾到一些道德和思想品质教育,是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然而,语文教学毕竟应该以语文教育为主,我们在教学中要主次分明,不能因为强调德育而冲淡了语文教育的本色和主体。因此德育教育在渗透中要讲究艺术性和操作方法。

  1、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

  进行德育渗透要结合学生的具体特征。现在的学生在正确对待人生和刻苦自律、热爱劳动、服务集体、勇于奉献等方面,都比较欠缺,他们看问题往往偏重于表面而忽略了本质。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的主要场所,它以教材为本,教材中有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诸如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民族自豪感等。在课堂教学中应实施德育与智育的统一,不能离开语文训练去进行德育,更不能让语文训练从属于德育,例如讲读课文,应使学生学好语言文字,了解字、词、句的含义,从而深入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在领会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受到思想教育,把德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讲析中,从而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深刻的体会。在讲解《师说》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反复理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让学生理解教师的含义,体会到自己作为一名中师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思想基础。这就是语文德育与智育统一在教学过程中,说明语文学科的德育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来进行,要通过形象感染、感情陶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来培养高尚的情操,。这种具有针对性的德育渗透,对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远远超出了课文语言文字本身。

  2、用课外阅读教学实施德育教育。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意志、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使学生收到实效。例如针对有些学生沉迷于某些谈情说爱、情意绵绵的情节,便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有关文艺理论的书籍,引导学生了解任何作品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总是离不开时代特点的,并且教育学生在阅读文艺作品时不能片面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看到它的社会意义,从中受到有益的感染。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订阅书刊杂志,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贯穿德育渗透的意义。

  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在当前更有其深远的现实意义。“人之初,如玉璞。性与情,俱可塑”。作为正处在十六七岁年龄段的高中生,虽早已告别“人之初”的童年,但心理学上正处于第二次“断乳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期,他们的心理判断能力还较弱,这就更需要每一位为人师表者在教好书的同时,要积极利用课堂教学工作,创造一个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也说的:“学语文不是只学雕虫小技,而是学语文学做人”。时刻牢记“教之不顾此失彼,真正肩负起教书育人的使命。”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最为关键的是。传达的主体语文教师这“源头”必须“活水”常流。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应该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能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另外,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也不是一朝一夕和一蹴而就的事,而是要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这不仅是德育的要求,而且是语文综合素质提高的必要条件。在常规的语文教学中,应把德育作为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教学内容中寻找合适的切入点。不失时机地、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到清新、和谐的情感氛围。

  德育论文范文二:《师德建设与德育教育之间的相互作用》

  【摘要】在教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通过言传身教来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以求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师德建设与德育教育之间有着密切的相互作用。本文对学校中存在的个别现象进行分析,探讨师德建设与德育教育存在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在教育中利用两者关系取得良好效果进行探讨。

  【关键词】师德建设 德育教育 相互作用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要场所,学校德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障,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目前虽然我们每个学校在德育方面都花了很大的力气,可德育的效果却总是不尽人意。可以看见一些学生自私懒惰、冷漠无情、粗鲁无礼、学习缺乏动力、报复心极强……虽然这里存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但我们学校的德育也存在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教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通过言传身教来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以求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师德建设与德育教育之间有着密切的相互作用。

  1.现象描述、现象分析与相互作用

  1.1 行礼与无礼。

  现象描述:

  学生在校园里见到老师或老师模样的成年人要行队礼并说“老师好!”;成年人大多不回礼,很多老师甚至连头都不点一下;学生已经形成心理定势——等我的“你好!”还没说完,他(她)已经跑很远了。

  现象分析:

  (1)学生向认识的老师行礼,还可以解释为对老师及其劳动的尊重,对老师模样的成年人行礼则仅仅因为他们是成年人。久而久之,学生会慢慢明白,成年人是与自己不同的人,他们具有自己所不具备的优势。无论一个人自己怎么样,单凭他是成年人,作为未成年人,你就得尊敬他。

  (2)这一“潜台词”还具有辐射和蔓延作用: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有优越地位的人,可以不尊重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学生相对于老师和成年人,是弱势群体,但学生这一群体内部也有强弱之分。出于强势的学生对处于弱势的学生的不尊重、甚至欺辱在一定程度上正是这一“潜台词”的投射。更可怕的是,长期处在这种文化浸润之中的孩子,这种文化偏见很可能会沉淀到其人格深层,打下终身都解不开的“死结”。

  相互作用:

  学生向老师行礼并问好本身包含着道德教育目的,旨在养成尊重长辈和老师的行为习惯,但操作的现实却让学生扭曲理解。学生认为强势群体可以不行礼或生活中可以无礼。以往下去,学校的德育工作无法顺利开展。可见师德建设与德育教育有着密切关系。

  1.2 “口头禅”。

  现象描述:

  一些老师对部分所谓“差生”十分看不上眼,动辄斥之以这样的语言:“笨蛋!”“傻瓜!”“蠢死了!”“脑袋进水了!”“榆木疙瘩!”……这样一些恶言恶语很多老师都说过,甚至成了一些老师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常被老师骂的这些学生,往往在同学眼里也是另类,多被孤立。

  现象分析:

  这些所谓的“口头禅”在社会学上是一种语言“倭化”。当我们将自己看作“正常人”,而把他人看作“不是真正的人”时,我们就是在倭化他人。教师在对所谓“差生”恶语相向时,就是将这些学生当作与自己和其他学生不一样的“另类”,肆意用语言攻击他们。语言倭化对被倭化者的影响则是巨大的。如果你说一个有独立判断能力的人是笨蛋,他可能会反过来说你胡说,他会反抗。但对一个未成的孩子来说,教师作为“重要他人”,反复对其进行倭化,其自尊和自我期待就会被刀一样锋利的倭化语言削成教师所说的那种人而不能自拔。几个字,一句话,表明上看是所谓的“口头禅”,实际上是砍向儿童心灵的锋利无比的尖刀!

  相互作用:

  当老师倭化一些学生时,其行为和态度也会影响其他学生的看法。同时学生也会对教师有所看法,一贯的学校平等性尽失。学生也会潜移默化用于他人。

  2. 师德建设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2.1 师德建设是时代的要求。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正是特殊的工作对像和工作任务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比一般人更高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

  2.2 师德建设是德育教育前提。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其功能之一就是传递历史文化。它是一个民族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前提。而教师正是在人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从每个人成长经历看,教师往往又起着对学生人生引路人的作用。教师的作用在于挖掘人所蕴藏的巨大潜力,引导人们朝着健康、全面、和谐的方向发展。作为教师本人,当然有必要首先尽可能完善自己,其中也包括加强师德修养,使自己不断向高尚的道德境界迈进。

  2.3 师德建设有助于德育教育进行。

  教师劳动的基本特点,自始至终都是一种人与人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这种劳动,没有严格的时空界限。在学生看来,老师在学校是老师,走出校门还是老师。因此,就需要教师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事事做学生的表率,把优秀的行为,包括教师的职业行为和非职业行为展示在学生面前。教师这种行为的教育性对学生的作用和影响是稳定的,没有受压迫感,正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行为的影响力不是哪一级组织给予的,而是由教师自身道德品质和学识能力两方面素质决定的。因此,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以高尚的道德、渊博的知识,严谨的作风,优良的品质等人格力量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真正发挥“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3. 教育的实施者与德育教育受益者的相互影响

  3.1 教师是道德建设的实施者,对学生道德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师可以通过召开主题班会、说教、与同学谈心等方式,对学生的思想产生影响。教师可以用自己丰富的人生经验与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把握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鼓励学生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教师通过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比如,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会无形中影响师生间的距离,会对引导学生注重文明礼貌产生积极影响。此外,教师的影响还会通过学生干部间接辐射到全体学生。通常学生干部是与教师接触最频繁的群体,因此他们的一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式会直接受到教师的影响,往往又会在他们的日常行为中对全体同学产生辐射作用,对学生的一生产生重大而又长远的影响。

  3.2 学生是道德建设的受益者,其道德建设的成果对提升教师道德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一般情况下,教师由于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任务,往往扮演着施教者的角色;学生作为受教者,以不同的态度接受教师的教导和建议。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自己的选择权,它可以选择听取教师的建议或者拒绝,因此,对教师教育的接受程度主要看两个因素: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和教师教育的方式方法。学生其受教育的过程中,可以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或形成不同的观念,有时这种意见或者观念会更符合学生自身的发展。这会对教师产生必然的影响,促进教师提升自身的素养和教育水平,这也正是教师自我完善提高的一个过程。在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也会受到学生品质、素养的影响。学生自身存在的诸多优良品质会对教师产生良好的影响,同时也督促教师加强自身修养。

  3.3 教师和学生在道德建设中互相影响,是道德建设的佳境。

  在教师和学生诸多交际交流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在道德建设的过程中都会互相影响,这个过程体现了教与学的互动。师生之间愉快的交流会使道德教育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学生会欣然接受教师传授的理论与知识,进而认同教师的思想观念,教师也会受到触动,从而要求自己不断提高;教师和学生互相施加提升道德水平、追求良好道德的影响,会营造出良好的、融洽的师生关系,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标。

  教师的一言一行时刻受着千百双眼睛的监督,稍有不慎,就会在幼小的心灵里留下这样那样的错觉,或贻人口实。所以我认为学校无小事,教师无小节,严格地说,学校里一切的一切都与教书育人相关。因此,师德建设在德育教育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充分认识并重视师德建设,加强师生交流,努力形成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从而达到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蒋方舟.《当老师遇到队礼》,《都往这儿看》,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01-102页.

  [2] 高德胜.《倭化与差生的形成——美国关于差生形成的社会学研究述评》,1999年.

  [3] 高德胜.《道德学习在生活中是如何发生的》,2004年.

  [4] 惠碧仙.《营造德育氛围重视德育实践》,中国高教研究,2005年.

  [5] 薛炜华.《论高校道德建设中的师生互动关系》,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