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职场头条 > 2014年陕西高校毕业生将达31万 7项措施保就业

2014年陕西高校毕业生将达31万 7项措施保就业

时间:2023-05-10 14:56:27

  2014年,陕西将有31万名高校毕业生走出校门找工作,人数较今年增加近3万人。面对新一轮严峻的就业形势,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推进毕业生创新创业教育等7项措施,部分毕业生也开始调整求职意向。陕西对2014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80%以上表示“有信心”。

  现状

  岗位与学生需求还有差距

  今年9月,我省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展开了一系列调研,其中包括高校、企业召开就业形势分析座谈会,以及对已召开的8场大型招聘会和3000多场小型招聘会的信息进行了统计分析等。省教育厅综合分析认为,我省201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预测结果为“总体平稳,但形势依然严峻”。

  各高校普遍认为,今年来陕招聘的单位及提供的岗位数量虽然与去年基本持平,工资福利有所提高,社会统筹进一步完善,但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双重影响下,导致部分行业就业下降,用人单位少招人、不招人,使得大学生就业面临不少困难。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服务行业和基层单位提供的岗位数量比去年有所增加,央企和部分行业单位招聘数量比去年有所减少,提供适合大学生就业的岗位与学生的需求还有进一步差距。

  记者查询一份有关机构新近制定的“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情况调查汇总表”。其中,27家用人单位中仅有6个单位明确提高了2014年用人计划,其余单位提供的用人岗位多数下降,个别持平。

  分析

  面对就业难 毕业生开始调整求职意向

  记者梳理了我省7所高校作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调查表”。其中,多数学校对今年就业形势表示有压力,究其原因是毕业生期望收入与社会收入实际水平有较大差距。一些毕业生表示愿意在待遇、工作地点等方面调整求职意向。

  西安理工大学:

  选择私企就业的不到二成

  现状:截至目前,到该校招聘的企业不论从数量还是招聘岗位上较往年同比都有所减少。

  企业需求:一些企业的发展低于预期,对人才的需求量自然也要少于预期。所以,招聘的企业单位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更加严格,对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更是优中选优。

  学生意愿:选择在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学校、科研单位、三资企业就业的比例占七成以上,愿意到集体企业、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就业的比例则不到二成。

  西安交通大学:

  六成毕业生愿意改变求职意向

  现状:该校2014年共有毕业生8241人,从截至今年10月18日的签约情况看,该校2014届毕业生的就业暂时没有受到不利影响。

  企业需求:一些大型央企会缩减招聘人数,但一些IT类民企或外企由于业务发展和项目增多,会较去年扩招人员。另外,一些大型科研单位由于科研生产需要也会扩招。

  学生意愿:在目前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下,50%的受访者反映压力较大,50%的受访者反映有一定压力。求职意向中,超过六成的受访者愿意适当调整自己的求职意向。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自主创业人数增加

  现状:当前经济对该校2014届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影响总体上是促进的,仅建筑、制造和旅游服务业所对应的企业因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用人需求就业略微下降。企业需求:当前经济形势的正向作用,大多数用人单位需求同比有所增加。

  学生意愿:选择自主创业的毕业生较之前有所增加,但大部分毕业生希望在省内就业。因物价上涨过快因素,毕业生对单位薪资、福利待遇要求明显提高。

  措施

  7项措施确保就业率80%以上

  针对2014年毕业生就业形势,我省多次下发文件,并提出7大应对措施,确保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80%以上。

  措施1:推进就业优质服务,确保2014年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基本稳定、就业人数持续增加,毕业生就业质量进一步提高。

  措施2:继续做好“陕西省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高校毕业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力争规模和数量进一步扩大。同时动员高校开拓就业渠道,引导毕业生到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投入一线就业。

  措施3:各高校积极开发创新创业类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探索建立聘用企业家和创业成功人士担任创业导师、学校专职教师到用人单位挂职锻炼双向交流的有效机制,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措施4:高校教务、学生工作、就业等部门共同推进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有条件的高校成立就业指导教研室,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导,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措施5:完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建设,加快建设一批省级和高校示范性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争取公共就业资金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投入。

  措施6:高校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困难毕业生,建立帮扶台账,指定院系专人负责,提供至少“一次个体咨询、一次技能培训、一次求职补贴”政策帮助。通过政府购买基层公益性岗位等方式,安置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毕业生。措施7:探索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年度报告制度,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开展本科和高职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实现人才培养、社会需求与就业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