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职场社交 > 详谈怎么做一个好父亲

详谈怎么做一个好父亲

时间:2023-05-18 23:00:13

  浅说为人父亲

  很多人研究如何学习,研究如何教育,却很少有人研究如何为人父亲。

  一位著名的人类学家曾经说过:从生物角度讲,父亲是必不可少的,但从社会角度看,父亲却被描绘成了养儿育女的局外人。

  曾经一位学生问我:“‘爸爸’与‘父亲’在含义上有何细微的不同?”我想了想说:“‘爸爸’好象就是一个符号,你这样叫,他便知道是在叫他;而‘父亲’似乎暗含更多的情感,与你很亲很近,你也尊敬崇拜他。”我信口而编,编得自己都笑起来。以前,从来没有一个人问过我这样的问题,也许大家认为它们根本就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对家中那高傲的如同公鸡般踱入踱出的男子的称呼而已。然而,被她这样一问,我还真觉得它们应该有区别,若不然,为何还要劳神编出两个词来?

  说到情感,我觉得由女儿转为母亲如星星闪光、小溪流水般自然,这大概是因为母爱的天性与生俱来的缘故;而男儿转为父亲则好比在高山上开凿通古幽深的曲径,需要一番心思与耐心。往往是孩子的出生使之成为爸爸,待到孩子学会日夜叫他爸爸的时候,他还未很好地习得为人之父的技巧,时常在男儿与父亲的角色转换中进进退退。

  为看电视节目同孩子争抢频道。一个要看球赛,一个要看动画,起初还是闹着,忽然断喝一声。大凡母亲指责孩子的时候,总是留给孩子足够的心理空间,使他们在宽松的心境中或找到应付的言语,或感悟自己的过失。然而这突如其来的变脸,让孩子感到极度蒙羞,眼泪一下子落下来。也许她以为眼泪可以博得这位男人的同情,孰不料却如油滴在火球上,立刻使他火冒三丈。

  孩子回到自己的屋,躺下时还嘤嘤地哭泣。“妈妈,为什么爸爸可以看球赛,我就不可以看动画?”

  “因为球赛是直播。”

  “可是还会重播呀,而动画演过就过去了。”一想到动画正一分一秒地过去,她的哭声里就多了许多感伤。

  我不知道如何安慰她才好,就说:“爸爸看球赛是为了咱们国家,你要理解。”也许意识到她与国家根本无法并论,于是,睫毛还是湿湿的,人却已经睡着了。球赛喧嚣至半夜,睡前问他:“知道孩子为什么哭了那么久?”

  也许是心中旧火重燃,也许是生球赛的气,他恨恨地答:“都是惯的。”

  “她是在希望你能过去,一如往昔地亲亲她,同她道声晚安,你信不信?”

  他脸上的表情缓和下来,说:“等明天吧。”

  “是啊,明天看起来就在眼前。可是,如果这一夜突发灾难,就此离世,你俩肯定都会有‘我有话未曾对他(她)讲’的遗憾。”

  他听了,弹簧般跳起,直奔孩子的房间。

  夫妻间也好,父母孩子间也罢,只要同属一个家庭,就要守住那片温馨,不可含怒到明天。也许到了明天,昨日的情绪早已不在心上,然而,日子久了,就会什么情感都不再上心,生活也就冰冷下去。

  其实,生活中很难避免父子冲突,除非不与孩子亲近。亲近的时间越长,越容易产生不快。许多要教给孩子的道理,都可以借用这些不快的经历,而现实往往是为父的要么失去耐心,要么被孩子气的无心施教。这其实是技能穷尽的表现。因此,为人父者必须学习这种技能,提高能力与耐心,减少辱骂行为,不要做母亲手里威胁孩子的工具,“你等着,回来告诉你爸,让他揍你。”——那样的一种棒子形象。而且这种学习要贯穿父亲的一生,因为孩子的发展需要父亲形成新的技能以满足孩子不断变化的需要。

  对妻子和孩子来说,父亲决不仅是生计的需要,他也是决定这个家庭是否幸福快乐,积极向上的不可或缺的人物。父亲和孩子的密切关系对孩子有益,于父亲也有益。孩子需要父亲,父亲也同样需要孩子。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是母亲所无法替代的,他的理性思维和有别于母亲的教育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并在他们未来的人生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哈佛大学教育学教授ROSSPARK正在家庭教育丛书中这样说:“父亲和母亲的差别在于:他们在鼓励孩子探索时是否给予足够的自由。父亲趋向于容许孩子探索;而母亲更趋谨慎,对探索施加严格的限制。而独立探索方面的习得经验在发展孩子以后独立处理问题的风格、能力意识甚至专门技能中具有重要作用。正是父亲为成长中的孩子提供了这些重要机会。”

  从事教育十多年,我看到过这样的父与子:

  孩子在赛跑中扭伤了脚,第二天还有跨栏项目,父亲遥遥赶来对女儿说:“就是这样一段距离,放弃掉还是冲过去,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做什么都不要轻言放弃。”孩子冲过去,得了第二名。后来她成为班长。

  电视剧中有位女孩决定报考艺术学校,每天早晨马路上练声,都是父亲边做晨练边陪在身旁。孩子高昂一嗓,引来众多目光,父亲面色飞红却鼓励孩子:“你唱你的,他们看我。”孩子顺利地考入北京戏曲学院。

  更有父亲用自己对外语的热爱孜孜不倦地熏陶引导着孩子,直至孩子成绩超群,被破格免试招入国家一所著名外国语学院。

  当然也有孩子的父亲,三年家长会从未谋面,孩子的成绩一贯优异,而大考中却顶不住心理的压力,闪失蹉跎。

  还有失父的孩子,一向表现得善良而温顺,却免不了胆怯而懦弱,总是栖栖惶惶的,心思敏感,极端地缺乏竞争意识与能力。

  屈指数来,心中感叹,难道这一切仅仅都是偶然?

  研究一再表明:越是孩子成熟与发展,他们越是需要父亲。他们在乎的远非只是温饱,他们需要深刻的理性思维与之交换思想;他们相信只有父亲的态度与鼓励方可作为学科选择或职业选择的可靠依据;他们需要一个健康、开朗、自信、成功的榜样,促使他们学会在困难面前永不低头。

  所以,与孩子经常待在一起的父亲,能够成为坚毅和成就的动力。父亲在工作中为孩子树立成功的典范,使孩子经常有机会观察并模仿父亲,这对他们的智力开发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极为有利。

  儿童心理健康十忌

  据研究,以下十个方面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有严重影响:

  1、缺乏抚爱。由于离婚或丧失父母等原因,得不到关心与照顾。

  2、态度不一。或父母双方对待儿童的态度不一致;或前后态度不一致,忽冷忽热。

  3、儿权至上。父母视为“小皇帝”,有求必应。

  4、经常惩罚。为一点小事就对孩子施以身体或心理上的惩罚。

  5、不良诱惑。有意无意地用不良行为或感情诱惑儿童,造成不良行为习惯或心理。

  6、过分苛求。让孩子学这学那,提出不现实的过高要求。

  7、角色混乱。要求儿童扮演与其年龄、性别和能力不相称的角色,如男扮女装。

  8、欲求挫折。对儿童的生理欲求作出抑制性的反应。

  9、弄虚作假。经常对儿童说假话,不守诺应。

  10、父母操纵。强迫儿童站在父亲或母亲一边,或企图控制儿童的情感和喜爱。

  对上初中的孩子千万不要命令和强制

  近日,来自香港的著名心理咨询专家郑立峰导师来到西安,做了一场有关家庭系统排列之亲子关系的讲座,为家长解决了许多感到困扰的教育问题。讲座中,有家长问:“正在上初中的孩子处于叛逆期,容易和父母顶嘴,父母如何才能与上初中的孩子进行有效沟通?”

  一、了解生命历程明白孩子成长需求

  郑立峰导师说,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得先了解一下生命的历程。从受孕开始,受精卵在母体子宫中越来越大,直到孩子出生。从母体子宫出来后,孩子就会进入另一个“子宫”——家庭,在家庭中有父母陪伴孩子一起成长。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会长得越来越大,与父母的距离也将从最开始的无比亲密到逐渐疏远。一般从孩子上初中开始,与父母的关系会疏远,到一定年龄时期,孩子会从家庭中分离出来,进入社会“子宫”。

  可以说,人的一生要在三个不同的“子宫”中停留,在这三个“子宫”中与父母的关系也由近及远。初中时期的孩子正是要从“家庭子宫”开始向“社会子宫”迈进的时期,这时期的孩子要走向社会,探索社会,学会与他人相处,要不断地去进行各方面的探索,而大多数父母还是把初中生的孩子当作以前的小孩子,习惯了对他们的照顾,不愿意孩子离开自己,在心理上希望孩子永远留在自己身边。在孩子与父母的两种不同的需求下,就会出现矛盾,而如果孩子不听父母话,就会出现叛逆现象。

  二、偏要做家长禁止的事情是种不自觉的潜意识

  郑立峰导师说,上初中的孩子年龄在成长,智力在发展,性也在发展,这个时期的孩子,父母越要禁止他去做什么事情,他越会感到好奇,偏要去做这些事情。比如,如果你害怕孩子在网上浏览一些黄色网站,你经常给他说:“别去浏览那些黄色网站!”结果呢?越压迫他,他越会向相反的方向走。还有的家长,禁止自己的孩子与某些“坏孩子”交朋友,这种禁止的话重复多了,孩子会好奇,肯定会与家长禁止的“坏孩子”交朋友。

  那么,为什么孩子偏要去做家长禁止的事情呢?郑立峰导师给现场的人做了一个实验,那就是给现场的人说一句话:“请不要想象一只蓝色的猴子!”结果呢,所有人听到这句话后,脑中都开始想象蓝色猴子的样子,顿时,家长们明白了,为什么对孩子说“不要去看黄色网站”,而孩子会去看的原因,原来这是一种不自觉的潜意识。

  三、做到三点成开明、开放家长

  郑立峰导师建议,父母要想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让孩子不再叛逆,应做到以下三点:父母对孩子说话要由命令式变成讨论式,与孩子进行平等对话,先允许他有自己的见解,然后父母再进行引导,不要强制孩子听从自己的命令和意见。

  上初中的孩子在性的方面也在成长、发育,他(她)必须要进行了解,父母可与孩子进行性问题的讨论,帮助孩子了解性。但最好是母亲与女儿,父亲与儿子进行探讨,同性人之间探讨,才会觉得没有拘束,父母才能将自己的切身感受告诉孩子。

  在结交朋友方面,必须要相信孩子已经长大,他自己有辨别能力,不要强加干涉,越要干涉越会适得其反。可以说,做到以上三个方面,就是一个开明、开放的父母,这样的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的青春期叛逆现象并不明显。

  培养孩子时间观念小阶梯

  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常听一些家长抱怨孩子做事情拖拖拉拉,起床、穿衣都要半天,刷牙、吃饭总是磨磨蹭蹭。做事情的时候边玩边干,大人明明告诉孩子再过十分钟要迟到了,可孩子不配合,照样在一边磨蹭,大人干着急也没办法。

  且不说孩子做事没有时间概念,我们身边的大人也常出现办事拖拉散漫、约会不守时等现象。为什么在快节奏生活里忙碌着的大人,还会缺乏时间管理能力呢?这些跟他们幼年时的生活有关系。年幼的孩子生活在比较宽松、自由的环境中,时间观念往往被忽视,如果大人不刻意培养,慢慢地就习惯成自然了,长大后自然就缺乏时间管理能力。

  我们该怎样帮助孩子们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呢?对孩子来说,时间是很抽象的概念,没有可视可触的形状与颜色,看不见、摸不着,让他们来掌握抽象的时间概念难度很大。所以发展孩子的时间感必须与日常生活的具体事件联系起来,使之有可以感知的具体内容。

  一分钟能干什么

  我们可以通过具体事情让孩子认识时间的长短,比如一分钟、十分钟。我们可以先问:“你知道一分钟有多长?”孩子可能回答不知道,或很长。这个时候我们先把时间量化,告诉孩子一分钟等于60秒,也就相当于从1数到60。然后再把时间具体化,填充进具体的生活事件,即让孩子来猜想一分钟能做成哪些事情。孩子可能会回答:喝水、上厕所、洗手、穿衣服、画画、搭积木等等,我们就让孩子把自己的猜想付诸实践,看看这些事能否在一分钟之内完成。实践后家长和孩子一起分析:喝水、说一句话这些事情能在一分钟之内完成,而上厕所、洗手、穿衣服、画画都没有完成。通过这种实践,孩子对一分钟就有了具体的认识。我们继续让孩子猜想十分钟能做什么?通过实践体验,孩子又会对十分钟有新的认识,知道十分钟可以完成哪些事情,不可以完成哪些事情。通过这些体验,孩子们慢慢就知道了一分钟和十分钟大概多长,并且也知道哪个长、哪个短了。

  制定“活动时间表”

  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制定自己的“活动时间表”,让孩子感觉到时间的流逝以及时间与自己某些活动的联系。比如,孩子晚间在家的作息时间,几点钟看动画片,几点钟玩游戏,几点钟洗漱,几点钟上床睡觉。家长可以制作一张简单的表,在表示时间的地方画上生动、直观的时钟,并且在家里放一个真正的时钟当参照,帮助孩子有序的活动。刚开始按表执行时,家长需要在某个活动快要结束或开始的时候,提前几分钟告知孩子,让他有心理准备。时间长了,家长就可以不告知,取而代之的是让孩子自己去看时间、把握时间。如果孩子能按表活动,家长应给予鼓励,这有助于引导孩子在规定时间内积极主动地完成任务。

  培养时间观念小阶梯

  出生没多久的孩子吃喝拉撒睡都跟着感觉走,家长不必刻意调整其作息,尽量满足。

  1个月大时,帮助孩子形成按时睡眠、按时吃奶的“生物钟”。

  1岁左右,着手调整活动时间,如安排固定的玩耍、午睡时间等。

  2-3岁,用数数感受时间流逝,可以把“等一下”这样抽象的概念换成数几个数。还可以让孩子看时钟指针,并告诉孩子当指针转到某一位置时,表示某些活动该进行了。

  3-4岁,认识时间词汇,使时间具体化。通过日常琐事,加强对白天、中午、夜晚的印象。

  5岁至学龄前,简单了解“过去”和“未来”。家长可以利用故事书中事件的进展来讲解时间。

  早期教育的受益者们

  概括地说,一百多年前的威特和今天的塞德尔兹、伯利、威纳等人所受的教育,就是早期教 育。用老威特的话来说,就是在儿童智力的曙光刚出现时就开始的教育。塞德尔兹博士、伯 利博士和老威特一样,都相信早期教育能造就天才,这种思想是有充分依据的。

  翻开古希腊历史,雅典的天才层出不穷。然而,雅典的人口却少得可怜,即便在全盛时期,也才50万人左右,而且其中五分之四是奴隶。公元前490年,波斯国王大流士派出12万 人、6 00 艘战船的大军要踏平雅典,而雅典派出的军队只有一万人。我们都知道,马拉松战役是历史上有名的大战役,但据说雅典军队在这次战役中,只有192人阵亡。像雅典这样的小城,竟 出现了那么多的天才,这是为什么呢?人种改良论的鼻祖高尔顿认为,那是因为希腊人是优秀人种。也许这的确是原因之一,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他们受过早期教育。古希腊有对儿童 进行早期教育的传统。同样,如果对现代儿童进行早期教育,也可以造就很多杰出人物。

  我想大家都熟悉威廉·汤姆森这个名字吧?毫无疑问,他是继牛顿后的一位大物理学家。他 的成就也和早期教育有关。他父亲是一位爱尔兰农民的儿子,家里的生活非常贫困。他小时候利用干农活的余暇专心自学,后来又恳求父母同意,上了邻村的小学。在学校里,他的数 学成绩特别出色。他打算毕业以后无论如何要上大学,继续探索数学的奥秘。

  他24岁那年,也就是1810年,考进了格拉斯哥大学。由于家庭贫困,他不得不半工半读。1814年,他终于从格拉斯哥大学毕业了,这一年他28岁。

  他毕业后,被贝尔法斯特的一所专科学校聘为数学教授。在那里,他和大学时代的女友结了婚,并生了4个孩子。前面两个是女孩,后两个是男孩--一个生于1822年,叫詹姆士;另 一个生于1824年,也就是威廉。

  有了孩子后,他对自己的前半生作了一番总结,决定尽早教育自己的孩子。我不知道他是否读过老威特的那本书,但他和老威特一样,在孩子刚会说话时就开始教孩子读写。然后,他 和妻子一起,教孩子数学、历史、地理和博物学等。

  俗话说,人越穷越忙。他也是如此。他除了教课,还要编写数学教科书,忙得连轴转。他每天早晨四点钟就起来备课、编书,白天抽出空来教育孩子。不幸的是,1830年,在詹姆士8 岁、威廉6岁时,他妻子去世了。这对他和孩子们的打击很大。妻子死后,他并没有垮掉,他独自照料孩子们,并加强了对他们的教育。两年后,也就是1832年,他被母校格拉斯哥大 学聘为数学教授。他与学校交涉后,校方同意让詹姆士和威廉听他和另外几位教授的课。当时,弟兄俩一个10岁,一个8岁,但他们的成绩非常好,所以,两年后,他们被学校批准为正式生。

  进入大学后,他们始终是学校的优等生。成绩排在前两名的必定是他们。威廉的成绩尤为出众,对他来说,学校规定的课程并不需要花费多少精力。他12岁时利用圣诞节假期,把 《诸神对话录》译成了英文,并因此受到了学校的嘉奖。这两兄弟后来的成就是广为人知的:詹姆士成了工程学的权威,威廉则成了大物理学家威廉·汤姆森勋爵。

  不妨再举一个例子,在哲学、经济学、伦理学、逻辑学等方面都有很高成就的约翰·斯 图亚特·穆勒,也是早期教育的受益者。他的父亲叫詹姆斯·穆勒,是著名的学者,很早就 开始对穆勒进行教育。穆勒3岁时开始学习希腊语,到了7岁,已经能轻松地阅读希腊语书籍 了。他8岁开始学习拉丁语,16岁就开始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这一年他还创办了功利主 义学会,"功利主义"一词从此广为传播。他的功利主义学说在他16岁时已经有了雏形。

  大诗人歌德也受过早期教育。他8岁就能熟练地读写德语,22岁时写出了《葛兹·冯·贝里 欣根》这部杰作。

  23岁当财政大臣,24岁当首相的皮特,也受过早期教育。有意思的是,他所受的教育还包括训练口才,他父亲经常让小皮特站在椅子上,当众演讲。听众都为这个小孩的雄辩感到惊讶 。他14岁时还因写了五幕悲剧而名噪一时。

  14岁考入牛津大学,并得到奖学金的韦斯特伯里,也受过早期教育。他后来成了著名的 大法官和法学家。

  以上这些例子可以说明,早期教育能够造就天才这个观点并非无稽之谈。

  正确处理孩子的逆反心理

  3岁左右的孩子,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观能动性越来越强,对成人的要求、安排、训斥、惩罚等常执拗、任性、逆向而行,这就是孩子的逆反心理。

  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得不到满足。3岁左右的孩子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什么都要摸摸、碰碰,这常会惹恼成人,轻则行动被限制,重则受到训斥、处罚。这样简单地对待孩子,势必引起孩子的反感。

  2、成人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虽小,也有自尊心,成人应尊重他们,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进行教育,那种“棍棒底下出孝子”、讽刺、挖苦、辱骂、体罚,只能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3、遇事唠唠叨叨。有些爸爸妈妈认为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一会儿说注意这,一会儿说注意那,唠叨没完,时间一长,孩子就会厌烦,产生逆反心理。

  4、不顾孩子的个别差异和意愿,强行“定向”。一些爸爸妈妈望子成龙心切,他们要孩子学这学那,如规定每天读多少单词、练几小时琴等,否则给予惩罚。这种急于求成、揠苗助长的做法,容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

  家长可采取以下措施对待孩子的逆反心理:

  1、学一点儿童心理学知识,掌握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树立正确的观念,尊重、信任孩子,对孩子不摆架子,平等相待,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孩子的逆反心理。

  2、处理孩子的逆反心理要注意方法。

  (1)认真分析。遇事家长要想一想,为什么孩子会产生这样的行为?只有认真分析,查明原因,才能提高家庭教育的艺术性。

  (2)冷处理。一旦孩子出现逆反心理,成人不要急躁,不要以任性对任性。正确的做法是“冷处理”,对孩子的哭、任性、要挟不予理睬,等他静下来再教育诱导。

  (3)学会利用。家长可掌握孩子争强好胜的心理,利用逆反心理来激发他,如用“你不会穿衣”、“你不数数”之类的话来刺激他们,其效果有时比正面说服还好。

  (4)发现闪光点。逆反心理在思维形式上与求异思维有某些相似之处,其中包含某些独立思考的倾向。爸爸、妈妈可从孩子的言行中发现闪光点,作为因材施教的依据,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好奇好问、爱动脑筋等良好品质和个性。

  各年龄段孩子的教育重点

  一、 学龄前

  千万不要忽略学龄前这个阶段,虽然这个时候孩子的年龄还比较小,但恰恰这个阶段是培养孩子养成各种良好习惯的最重要阶段。在这里我不想多说,只想通过一篇小故事让大家自己来发现其中的奥妙。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 人们对于诺贝尔奖获得者非常崇敬,有个记者问其中一位:“在您的一生里,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的呢?”

  这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平静地回答:“是在幼儿园。”记者感到非常惊奇,又问道:“为什么是在幼儿园呢?您认为您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

  诺贝尔奖获得者微笑着回答:“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所有在场的人对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回答报以热烈的掌声。事实上,大多数科学家认为,他们终生所学到的最主要的东西,就是幼儿园老师教给他们的良好习惯。

  二 、小学阶段

  孩子刚刚进入小学阶段之后,对学习是抱着很美好的一个想法的,作为家长应该也注意到了,学校所布置的作业,孩子总是不用家长提醒就自己按时完成,每天去上学的时候也总是很积极,因为学校在孩子的眼里还是很新奇的一个地方,但是随着年级的增长,孩子越来越不喜欢去了,是因为学校变了吗?不是,是因为家长的要求变了。

  小学阶段本来是培养孩子想象力、创造力、思维能力的关键阶段,但是很多家长在孩子刚刚学习1、2、3的时候就开始想着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课外辅导班。原因也是多种多样,有的是因为父母双方都上班,没有时间管孩子,给孩子报个班好有人看管着;但更多的则是坚信“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别的孩子有的,我的孩子也一定要都有”这样一些信条,父母的这种攀比心理,导致最后受苦的是自己的孩子。

  实际上,适当的选择一些课外辅导课程,扩大孩子的知识面,的确是有好处的,但是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凡事“过犹不及”,有没有想过,孩子面对着没完没了的课外辅导,心里是多么痛苦和无奈,长期这样下去,就会导致孩子厌学,丧失对学习的兴趣,我想这不是家长们想要看到的结局吧。我认为小学阶段一定要报辅导班的话还是应该以突出智力开发、能力训练为主,因为小学阶段一个人的智力完成了一生的80%。

  三、 初中阶段

  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一般意义上讲都是属于中学阶段,我在这里分开来说,是因为初高中的孩子在年龄上、心理上实际是有着很大差别的。初中阶段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个阶段不仅是他们长知识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长身体的最佳年龄阶段。

  从小学升入初中,很多学生都要有很长的一段适应期。因为小学的时候,毕竟知识的难度不是很大,学习的科目相对也是比较少,老师对学生的管理更是无微不至,甚至生活起居都要顾及到,而且因为小学阶段,自己所面对的学生范围比较小,所以,孩子们总是感觉到自己是很优秀的,这个时候的心理也是比较自信的,但是升入初中后就不同了。

  首先,所学科目增多了,难度也加大了,比如说物理、化学、历史、,对学生来说,好像一下子增加了好多学科似的,感觉有点应接不暇。

  其次,老师对学生的管理上不再是小时候那种“保姆”式的方法,而是逐渐开始锻炼孩子的自主性,独立性。这个时候,孩子因为刚从小学阶段过来,所以不适应,觉得老师好像不关心自己了。

  第三,小学的时候,老师留的作业都是具体的,比如说第一题,第二题等等这样很明确的题目,但是中学则不然,老师经常会留一些“熟读这篇课文”“预习下一课生字词”等这样软性的作业,这在一些学生眼里,就好像不是作业似的。其实不然,这些软性的作业恰恰是课前的一个必须的准备阶段,如果准备比较充分,那么上课的时候就会感觉非常顺畅,如果准备不是很充分,则上课的时候就会留下一个一个的小绊脚石,久而久之,不懂的地方越来越多,就会导致以后越来越听不懂,这样恶性循环下去,成绩当然也就一落千丈了。

  第四,学生自信心的变化。升入初中后,学生的学习程度有了差距,在小学阶段可能还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距来,但是到了中学阶段,因为种种原因,导致每个人对知识的认可、接受程度不一样,成绩自然也就分出了一个层次,再加上这个时候正好处于学生的青春期,还要面对中考的压力,所以孩子的自信心很容易受到打击。

  四、高中阶段

  高中相比较初中而言,又是一个新的开始,同时也是一个延伸,不管是在学科数量上、难度上,还是在学习的要求上,都有了更高的要求,而且这个时候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所遇到的青春期问题也越来越多。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明显的已经从心理上更加成熟,处事上也更加理智。所以这个时候,作为家长绝对不能再发挥以前的“一言堂”,而是应该放平姿态,与孩子平等交往,因为这个时候他们已经基本有了自立能力及是非判断能力。也许这个时候的家长还有些不适应,觉得孩子还是不成熟,还是不肯放手,还是像小时候一样,吃喝拉撒都看顾着,殊不知这样只会让孩子丧失自己的自理能力并引起逆反。高考对所有的高中生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一个有责任感的高中生在高考面前往往都会承担着过重的压力,所以家长能够做的应该是帮助学生减轻负担而不是增加压力,但我发现很多家长做不到这一点,大都把自己的焦虑变成更大的压力转嫁给自己的孩子,好多孩子因为难以承受过重压力而影响到学习效率甚至出现心理问题。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实际上我们在面对孩子变化的同时,也应该从方法、态度、期望值等各方面及时调整自己,而且还要克制自己的攀比心理。其实所有的一切都不及孩子能够健康的成长,尤其是心理

[详谈怎么做一个好父亲]相关文章:

1.怎样做个好父亲

2.父亲节,送啥礼物给父亲好

3.做个好父亲基本准则

4.没有父亲怎么过节

5.名人演讲稿牛根生演讲:如何做一个好总裁?

6.怎么写关于父亲的诗歌_父亲

7.父亲节送什么礼物好

8.父亲节送什么礼物给爸爸好

9.父亲节送什么礼物好(自己做的)

10.2017年父亲节送什么礼物好?